□博文
1983年5月13日,南通博物苑在市文物商店购得一枚鸡血石印章。该印章完整无缺,印面是边长为1.1厘米的正方形,通高3.1厘米。印章体型小巧,精工雕琢,通体密布血斑点,血色图案极为美丽。印文内容为“臣謇”两字,采用朱文与白文相间的表现手法,使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别具一番韵味。边款为“经耜制”,经耜为刻制者姓名。
从印文内容可以知道,此方印章的持有者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张謇先生。
其实,这枚印章与张謇的《厂儆图》有关。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謇在大生纱厂正式开工的当年,便请南京画家张之溶画了四幅画,每幅画各隐指二人名姓,叙述了他在办厂的过程中受尽这些人的刁难和捉弄,刻骨铭心,要后人记住这段艰辛。四幅图上用的就是这枚印章。
第一幅《鹤芝变相》,记述最初筹办纱厂时,上海的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之允于南通、上海两地集股,后来看到市场不好,认为大生纱厂不会有前途,就借口反对引入官股而退出,使张謇雪上加霜。此图画鹤啄芝,以鹤、芝影射潘鹤琴、郭茂之二人。第二幅《桂杏空心》讽刺同样毁约不肯出资的盛宣怀(杏荪)、桂嵩庆二人,画空心的折枝桂、杏二树。第三幅《水草藏毒》控诉通州知州汪树堂、幕僚黄阶平的破坏活动,以水、草分别影射汪、黄。第四幅《幼小垂涎》指斥官僚朱幼鸿、严小舫趁火打劫的行为,分别取二人名字中间一字成“幼小”,画二小儿欲取高处盘中之果。这些画采用谐音、隐喻手法,记录了稚嫩的中国民族工业起步时的艰难,也表达了张謇这位传统士大夫身份转换时的辛酸与无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通开始筹建纺织博物馆,为反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艰辛,设计人员决定将《厂儆图》作为展览内容,因原件藏于大生一厂,于是由当时负责美术设计的陈思训和赵建明两位画家对原画进行了复制。因为原来的印章已无从找到,于是请人根据画作中的印章内容仿制了一枚印章。仿制后不久,南通博物苑人员在文物商店挑选文物时,发现了此枚印章,终于让大家看到了它的真实面貌。